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博士后  流动站介绍
福建农林大学博士后流动站简介——风景园林学
发布时间 :2018-04-20 浏览次数:4610

       一、流动站基本情况

福建农林大学的园林专业最早成立于1984年原福建林学院,园林专业经过我校二十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一定科研水平和研究成果的学科。2006年获得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的博士学位授权点(林学一级学科),2008年获得花卉与景观园艺的博士学位授权点(园艺学一级学科)。2007年,福建农林大学成立园林学院,将我校原园艺学院的园林专业和林学院的园林(风景园林方向)两大专业进行整合。2011年学科调整后,我校获得了风景园林一级学科博士点学位授权点。2012829日,我校风景园林学一级学科获准新设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福建农林大学园林学院风景园林学科,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已具有较强的师资队伍、完备的实验设备、丰富的图书资料、完善的实习实践基地。学科有专任教师88人,含教授12人、博导6人、具博士学位20人;留学人员9人,国家级、省级“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6人,省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已建成“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有国家林业局森林公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林业局濒危兰科植物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水利风景区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福建省重点学科1个、福建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1个,福建省海峡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设有海峡兰花保育研究中心、艺术&园林设计研究中心、森林公园与森林风景研究所、园林规划设计研究所、环境艺术设计研究所等。

福建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一级学科建设现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目前已有稳定的研究方向,并在某些研究领域已取得了突出成就,研究领域综合性强,对台交流合作密切,区域地带性特色显著,特别是区域地带性植物应用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二、合作导师

1. 兰思仁教授:

农学博士、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风景园林学科评议成员、国务院福建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兼任国家旅游局改革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森林风景资源评价委员会委员、中国林学会森林公园分会理事长、福建省林学会理事长、福建省委政策研究室特约研究员、福建省人民政府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同时,兼任国家林业局森林公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水利部水利风景去研究中心主任、福建省观赏植物种质资源创新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主持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林业局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福建省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项目和南方红壤区水土保持协同中心等部省级以上科研项目10多项,主持多个市级森林城市总体规划和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出版《世界观赏用野生兰彩色图鉴》、《国家森林公园理论与实践》、《红豆树研究》、《福建野生兰科植物》和《邮票上的兰花》等著作11部,先后在Molecular and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Acta HorticulturaePhytotaxa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多篇。获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部省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6项。

2. 郑郁善教授:

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国家林业局跨世纪学术与技术带头人重点培养对象人选,福建省优秀专家,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林学会竹子分会副理事长,中国竹产业协会理事,中国林学会造林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林学会生态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林学会桉树专业委员会理事,福建省竹业协会理事长,福建省森林文化协会副理事长。福建省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福建省林木良种审定委员会委员,福建省肥料审定委员会委员。《林业科学》、《竹子学报》、《福建农林大学学报》、《森林与环境学报》编委。先后获得中国林业青年科技奖,福建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福建省第二届青年科技奖等荣誉。

历年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重点项目、福建省重大专项、福建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项目、福建省重大项目、福建省林业厅种苗攻关项目、福建省重点科研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60多项。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部、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8(第一7项,第二1),三等奖14(第一10项,第二4),在《Pedosphere》、《Soil Science and Plant Nutrition》、《Biologia》、《The Journal of Animal & Plant Sciences》、《生态学报》、《林业科学》、和《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等30多种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出版83万字的《毛竹经营学》专著1部,主编《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合编著《中国木本植物种子手册》、《森林培育学》、《中国主要外来树种引种栽培》等10多部。

3. 刘健教授: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福建省百千万工程人选、福建省教学名师,现任三明学院校长。兼任中国林学会森林经理分会理事、中国地理信息系统产业协会精准农林业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福建省科协常委、福建省资源环境监测与可持续经营重点实验室主任、福建省林学会常务理事、福建省农学会庭园经济分会理事长,福建省林学会森林经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福建农林大学3S技术应用研究所所长。

长期从事森林经理学、自然地理、园林规划设计等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农业948项目、科技部科技人员服务企业项目、福建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和省自然科学基金等10多项省部级科研课题研究。参编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森林经理学》1部(副主编),出版规划教材《森林资源资产评估》1部(第二编著),《森林资源资产评估运作技巧》1部(第二编著),参编《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导论》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等多部教材与学术专著,先后承担建设了《研究生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学研结合研讨会》、《“3S技术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研究》等重点、一般教学改革项目8项,在《林业教育》等学术刊物上发表教改论文10篇。目前主持《资源环境信息管理》省级教学团队、《3S技术》省精品课程、《新建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获得第六届国家级教育成果奖二等奖1项(排名第二),福建省第六届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排名第二)。

目前已培养了2位博士后,6位博士研究生,54位硕士研究生,先后在《林业科学》、《林业经济》、《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光谱学与光谱分析》、《农业机械学报》、《遥感信息》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指导在岗博士研究5位、硕士研究生14位,主持的在研项目有国家林业局科技推广合作项目1项,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任务1项,国家农业948项目1项、福建省科技重点项目1项以及省地厅、企业等横向科研项目6项,主持、指导完成的8项科研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2项科研成果达国内领先水平。获国家林业局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获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获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4. 董建文教授: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良好保护地绿色名录中国评委会委员、中国林学会园林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林学会森林公园分会秘书长、国家水利风景区评审专家组成员、国家湿地公园专家组成员、全国花卉咨询专家、福建省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曾任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城乡规划系副主任(主持)、书记,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等职。
参与了甘肃、陕西、广东等省区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和福建省多个森林公园的考察评审。主持、参加了:森林公园绿色名录与森林风景资源培育美丽城镇森林景观的构建技术研究与示范新农村绿色家园建设技术城镇景观防护林游憩化经营技术研究森林公园景观质量提升及资源保护关键技术福建省风景游憩林构建技术研究等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5项,获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三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和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共五项。
以第一主编及副主编参与著作5本,研究内容涵盖水利风景区规划、风景游憩林构建、森林公园建设等。共参与发表科技论文103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论文65篇,论文被SCIEI、权威期刊、北大核心、CSCD等收录,研究内容涵盖海绵城市与雨洪管理、森林景观评价、森林公园总体规划、水利风景区规划、森林康健等。其中关于海绵城市与雨洪管理的论文被相关权威SCI收录2(JCR 1区收录1篇、4区收录1);关于景观格局的论文被EI收录;关于IUCN森林公园管理的论文被权威期刊收录。主持、参与国家级课题海西美丽城镇森林景观区域特征分析与构建技术集成示范 “森林公园绿色名录与森林风景资源培育技术森林公园景观质量提升及资源保护关键技术城镇景观防护林游憩化经营技术研究 “典型地区城市森林构建技术集成与试验示范”——福建省新农村绿色家园建设技术试验示范。省部级课题森林景观美景度及定量评价研究福建省风景游憩林构建技术研究 ”。主持、参加了武夷山青龙大峡谷生态景观规划设计太姥山国兴寺——玉湖景区风景林改造规划设计漳平九鹏溪景区规划设计桂林阳朔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宁德市金涵畲族乡上金贝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闽清黄楮林温泉景区规划设计龙岩云顶休闲茶园总体规划等多个项目。曾被评为校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2003年获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团省委联合下达的福建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06年受到中共宁德市委、市政府嘉奖。担任研究生课程《生态理念与规划设计》、《风景区规划》、《风景游憩林营建技术》等。

三、学科主要研究方向

1. 风景园林与景观遗产保护

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风景资源保护、传统风景园林保护为主要研究内容,侧重于对传统园林的建造特点及保护策略进行研究,为传统园林的保护及传承提供理论支撑

2. 风景园林生态与修复

从我省生态规划建设及生态修复的需要出发,加强对森林公园生态规划与管理、城乡绿地系统规划、风景园林生态修复创新性基础研究和实践研究,从科学规划、有序管理、法制监管等角度对城市生态脆弱区进行保护与科学开发,达到保护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的目的

3. 园林植物

以园林植物应用、园林植物繁育、园林植物栽培、园林植物保护与生态效益为研究重点,加强具有较高价值植物种类的引种、驯化、繁育及园林应用等基础理论研究,并创新植物研究视角,从植物的康健功能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4. 园林与景观设计

以传统园林设计、城市景观设计、户外游憩空间设计为研究中心,加强对城市中各类绿地的景观设计进行理论与实践等研究;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方向,侧重风景园林构造技术、风景园林工程材料、风景园林种植工程与技术研究,加强对风景园林构造技术、建造材料、园林绿化种植技术等进行理论与实践研究。

四、联系方式

分管领导:董建文

电话:0591-83708995,Emailfjdjw@126.com

管理人员:郑婧

电话:0519-83720621,Email1418249482@qq.com

通讯地址:福建农林大学院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

邮编:350002